英伦娱乐平台
新闻动态

高人预测,若无意外,未来3年的楼市或将迎3大走向,可别再大意了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1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96

  

SOHO中国的缔造者潘石屹,早在2018年,便对房地产领域潜在风险与发展走向做出了预判。如今回顾,潘石屹堪称为数不多能够在房地产市场危机中全身而退的企业老板。单论商业洞察力,有人将他视作内地版的李嘉诚。这一说法从何而来?只要浏览一下2018年潘石屹接受专访的视频,便能找到答案。

当时,有人向潘石屹提出疑问:别的房地产企业规模不断扩张,年销售额达到4000亿甚至5000亿,而你却选择抛售价值400多亿的物业,为何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决策?潘石屹简洁回应,这源于“对市场和未来风险的判断与他人不同”。

潘石屹进一步阐述,2008年时,他曾认为,只要不触碰违法违规行为,房地产行业不仅发展空间广阔,还将大幅上涨,几乎不存在风险。但到了2018年,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。大型房企背负的债务多为外汇债务,而营收则以人民币结算,汇率的差异带来了潜在风险。事实证明,自2020年恒大美元债爆雷起,华夏幸福、蓝光发展、阳光城等众多千亿级房企的境外债务也相继违约。业内人士指出,境外债务是实打实的,可企业财务账目存在诸多问题,汇率差成为压垮房企债务的最后因素。

此外,潘石屹对风险的判断还基于另一个逻辑。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了10至15年,一旦房价下跌,假设跌幅达到20%至30%,企业的资产价值、在建项目以及房产能否承受?在潘石屹的评估体系中,2018年房地产行业的风险点显著增多,因此从2016年起,他便不再参与土地竞拍。对于这一决策,潘石屹解释得十分清晰。在他看来,评估市场主要依据两个常识:一是供需是否平衡,二是回报率。当时银行贷款利率为4.9%,但购置土地、建设房屋后的租金回报率仅为1%,这种行业现象显然不正常,难以持续。

在当时,相信潘石屹判断的人并不多。因为许多房地产企业正是在那段时间开始大规模扩张,当年销售额突破千亿的房企超过30家,较2017年几乎翻了一番。直至2020年和2021年,千亿房企数量增加到40家以上,头部房企甚至提出了万亿销售额的目标。如今再回顾潘石屹的判断和决策,怎能不让人感慨?

当然,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但并非无法预测。就像潘石屹一样,只要能捕捉到行业关键因素的变化,普通人同样可以洞察行业发展趋势。从当前形势来看,未来3年房地产市场至少呈现三大趋势:

首先,因断贷引发的房价波动不容忽视。

据第一财经统计,2020年至2021年是经营贷流入房地产市场的高峰期。彼时,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,房贷利率创下历史新高。为获取低利率资金,部分房产投资者通过经营贷进入楼市,期望房价上涨后抛售获利。然而现实却很残酷,经营贷的贷款周期通常为3至5年,从2024年开始,未来3年将迎来经营贷续贷高峰。如今购房者面临两难选择:要么续贷,要么卖房还贷。但由于房价大幅下跌,这两种选择都困难重重。

原因不难理解,如果选择续贷,银行会对房产重新评估。以一套价值500万的房子为例,若房价下跌20%(实际跌幅可能更大),银行将按照400万的评估值放贷,购房者需补足100万差价。而选择卖房变现同样不易,一方面市场低迷,难以找到接盘者;另一方面,房产价值缩水,即便成功出售,所得款项也可能无法偿还贷款。

2020年和2021年,经营贷连续两年增长20%。试想,若一个小区多户家庭面临类似困境,且收入不稳定,无法补足续贷资金,只能选择低价抛售房产。这必然会对小区房价造成冲击。

其次,房产市场分化将成为趋势。

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高层住宅与多层住宅的分化。

高层住宅在过去多年解决了大量进城新市民的住房问题。但近年来,高层住宅频繁出现火灾、窗户被大风刮落等安全事故(近一个月内,江西南昌和湖南常德就发生了两起类似事件),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高层住宅的安全性。随着楼龄增长,相关设施设备老化问题日益突出,这也是高层住宅在本轮楼市调整中抗跌性较差的重要原因。

#深度好文计划#不可否认,在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核心地段,由于土地资源稀缺,高层住宅依然具有较高价值,上海百亿级高层豪宅的热销便是例证。但在大多数城市,城市开发程度尚不足一半,仍有大量待出让土地和可转化为住宅的闲置厂房用地。按照当前楼市调控政策,未来将有大量低密度住宅上市,这将分流高层住宅的客源。可以预见,只要经济条件允许,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多层住宅,而非高层住宅。

二是豪宅与普通商品房的分化。

即便在当前楼市低迷的情况下,上海仍出现了单价100万/平米的老洋房成交案例。虽然这类豪宅与普通民众相距甚远,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趋势:优质房产始终不愁市场。

如今,不少人认为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已超过40平米,住房市场已趋于饱和。但这仅仅是从数量层面的考量。例如,许多家庭拥有两套住房,但都不尽如人意,即便卖掉两套,也只能勉强置换一套稍好的房子。而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,豪宅是他们的首选。你可能觉得豪宅价格过高,难以出手,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。观察发现,豪宅小区的二手房挂牌量极少,与普通小区动辄几十套甚至几百套的挂牌量形成鲜明对比。在楼市低迷时期,普通小区二手房几乎没有议价空间。豪宅小区挂牌量少,一方面是因为业主自住需求,另一方面是物以稀为贵,即便不住,高收入群体也将其视为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,不会轻易出售。

未来,普通商品房将面临严峻挑战。一方面,普通商品房数量过多,高收入群体看不上,普通家庭又不需要那么多,一旦家庭经济条件改善,这类房子很可能被转卖。另一方面,未来还将面临房产税(按面积征收)和保障性住房供应的双重压力,市场前景不容乐观。

最后,拆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。

由于楼市持续低迷,住建部已要求各地制定未来几年的住房发展规划,强调土地供应要与人口、资金挂钩,旨在控制土地供应节奏,减少住房增量。然而,目前全国新房待售面积已超过7.6亿平米,远超上一轮楼市去库存前的水平。若加上尚未开发的土地,库存压力巨大。因此,如何刺激需求,消化库存,成为提振楼市的关键。

上一轮楼市去库存(2015年至2018年)主要依靠棚改拆迁,效果显著,短短两年时间,楼市库存大幅下降。但此次楼市面临的经济环境和房企债务压力与以往截然不同。单纯依靠降低房贷利率、首付比例、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以及降价等措施,难以有效刺激市场,因为消费者缺乏购房资金。因此,拆迁成为必然选择,且力度将更大。

目前出台的多项政策,如旧改、城中村改造、成片联动改造等,都包含拆迁内容。可以预见,只要楼市复苏乏力,拆迁力度只会加强。与过去不同的是,未来几年,拆迁补偿将更多采用“房票安置”方式,即被拆迁人凭借政府发放的房票,直接从待售房源中选择商品房。

在笔者看来,尽管房票安置不如直接发放拆迁补偿款来得直接,但被拆迁人获得的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房,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安置房,这无疑是楼市去库存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。



下一篇:没有了
上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英伦娱乐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